top of page

2013年,我們遷移宜蘭,加入當地一個友善小農團體,這輩子,第一次拿起鋤頭,當起農夫來! 今年正式邁入務農的第二個年頭,在這從農的兩年裡,我們累積了一些待在學術界的象牙塔裡所看不到的第一手觀察。

 

首先,我們觀察到,原來很多人並不認為農田是有「生態」的。一想到農田,大部分的人都只會想到作物,尤其是農夫。每次我們拿著望遠鏡在田邊看彩鷸爸爸帶小鳥出來逛田,或者蹲下來找稻子上的小瓢蟲時,總會引來好奇的眼光,問我們在看什麼。

 

不過,這幾年周遭有越來越多的青年來到農村,傾向以不施用農藥、化肥,這般友善土地的方式生產健康、無毒的糧食。這些農夫們,開始對田裡面的生物感興趣,大家會拍照po上FB討論,也開始意識到,原來水稻田裡不只有稻子,還有紅冠水雞、彩鷸、青蛙和長腳蜘蛛,這些生物以農田為家,彼此間與環境,透過物質與能量的流動,組成緊密的網絡。

 

農田只是單純生產糧食的舊思維,似乎正逐漸被顛覆,而農田所能扮演的角色,也逐漸朝向多元的詮釋,其中之一,便是保育台灣平原的生物多樣性,同時豐富人類的生活。

 

就生態學的觀點而言,人為的擾動,是農田生態系最關鍵的力量,如果我們能更瞭解農田裡的生物、環境與農夫間的關係,如何隨著農事的節奏而變化,追求平衡糧食生產以及與自然和諧共存,就不再只是夢,而要量化這樣的關係,則需要農夫與生態學家一起來努力。

 

農夫種田,生態學家作科學研究,這兩種人原本八竿子打不著邊,農田裡的科學計畫,就是希望以農夫的思考方式,以生態學家的科學方法量化農田裡的生物、環境與農夫間的關係,並且將結果轉換成農夫容易操作的農耕模式,落實推動。

團隊成員:

Edited Image 2015-6-24-9:1:12

​林芳儀

發起人。講師、實驗規劃、活動策劃。

對於大自然充滿熱愛與好奇,於是從化學工程的領域出走,從此一頭栽進生態研究的天地。台大動物學研究所碩士,美國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s and State University 野生動物保育博士畢業,專長鳥類與棲地間的關係研究,不斷地在尋找在學術界的象牙塔外,自己能實質貢獻台灣生態保育的切入點。

 

意外地在務農後找到自己的定位,立志至少未來十年要以生態學家與友善小農的雙重身分,結合生態學與農業技術,在農業中找到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可能性。

自願農夫_edited.jpg

陳毅翰

發起人。講師、實驗規劃、活動策劃。

中山大學生物系畢業,美國Indiana State University生物學碩士,從天上飛的到海裡游的樣樣涉獵,精通鳥類、蚯蚓與藤壺生物研究。

 

人生規劃裡從來都沒有農夫這個選項,卻因緣際會成為全職農夫,目前在宜蘭以友善耕作的方式從事水稻耕作,種植水稻面積1.5甲。整個種植過程不灑農藥、不施化肥,在生產健康、無毒糧食的同時,落實保育生態環境的理念。

©2018 by 農田裡的科學計畫.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.com

bottom of page